老师们:
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晚上与大家在百课诗文实验教师群里相聚,和老师们聊一聊我和孩子一起读诗的故事。
这一套书一出版呢,我就买了。因为知道有签名版,所以一口气买了十套,送给我的朋友,也推荐给班里的孩子们。可是呢,一买回来《一起读诗》我就去支教了,没有马上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读,有一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上学期我回到学校继续带我的这个班,可是也因为是毕业班,所以很忙碌,让我的阅读教学没有那么的系统,我在上课的时候偶尔会提到梳理的一些诗或者对诗观点。直到今年暑假,我才认认真真地和孩子们一起来读《一起读诗》。
在孩子们四年级的时候呢,我很荣幸的与我们班的学生共读了《小学生小散文100课》。那个时候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也受志芳的邀请,在济南做了一场阅读讲座直播,并且我把这段故事写了下来,发布在百科诗文的公众号上,老师们有空也可以看一看。
也正是那段经历,让我们班的学生与“百课诗文”有了很深的情感,假期里我跟他们一起共读《一起读诗》。他们真的是很期待,也很兴奋的。今天晚上,其实最主要的是简单地和老师们来聊一聊在共读《一起读诗》时我是怎么做的,我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说一说。
首先是细读书籍,分析学情。在带着孩子读《一起读诗》之前,老师要做的就是自己先读,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读,以读者的身份读,也以老师的身份读。以读者的身份就是我们自己要理解这些诗,充分感受这些诗的美好,也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象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话可以和孩子们聊。既然我们是老师,我们也要以老师的身份读,因为我们一边读的时候,要一边总结出这本书的一些编排特点,我们在和学生共读的时候,如果跟着编者的思路去去阅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一天,志芳在济南做的关于《一起读诗》的讲座录播我也看了,那么我一边看呢,就一边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在做课程之前的一些梳理,如果老师们课后的时候也可以去看一看。那么当然我写的可能有一些些简单,只是那一天看完直播之后我的一些想法,那么在真正的做之前呢,我也还会再进行梳理。因为我有做《小学生小散文100课》阅读教学的经验,所以对于《一起读诗》这一套书的编排我也很熟悉。我们班的孩子呢,也对此非常熟悉,所以我们读起来就很有亲切感。那么本群里面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年级一定都有不同,在读《一起读诗》的时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读法和要求一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的学生,他们是六年级了,首先在理解上没有特别大的难度。
其次是习惯。我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一个寒、暑假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共读书籍,每天阅读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孩子们也乐在其中。当然,不是全班的学生都参与,是大部分学生这样的。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和我的学生们大量阅读儿童诗,我们还买过雪野老师的诗歌课,一起来学习,一起创作诗歌。到了六年级,孩子们们就有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的功底,根据学情,我会进行比较开放的或者大胆的课程设计。比如,第一段孩子的识字量可能还不够,很多诗读起来很困难,那么老师们就以读为主。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诗,老师们可以带孩子读一读,或者跳过,不一定让孩子们一定要理解到某个程度,或者也可以老师读、家长读等方式,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触摸这些诗歌,然后带着他们去初步理解诗歌所描绘的那些画面,这不是为了完成什么阅读任务而去推进我们的课程。到了中年段,孩子的识字量上去了,我们就可以有计划的让孩子每天读、课前读、回家读。我在我们班在做《小学生小散文100课》阅读的时候,孩子们就是按学号的顺序每天课前一个孩子读。老师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学段、学习习惯、阅读水平等这些问题。
《一起读诗》里的每首诗后面的助读系统有“诗歌小课堂”这个栏目,其内容以师生的对话的形式呈现。我们在读《小学生小散文100课》的时候,一般是让领孩子读老师说的话,其他的孩子读学生说的,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一起来理解这个师生对话他们里面的内容。比如在读《一起读诗》时,我们会就这首诗,或者就这首诗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再或者就这首诗写的比较好的一个来进行的一个讨论,去思考他们是怎么讨论的。其实在编排的时候,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的,也是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问题,所以这个栏目,孩子是特别喜欢的。
因此,这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调查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的提高,他们对诗的认识、欣赏一定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我们老师做的这些孩子的阅读记录就是非常独特且宝贵的实践经验。现在,我正在记录我带的这个六年级班的孩子的这些成果,等到下一届,我还会让我的孩子再去读这本书,那么我就会进行一个不同年段之间的比较,而这种比较其实就是我们对于就是我们践行这堂课或者这本书的教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这个实践研究了。
我想这是会非常有意思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一起读诗》里面有很多音画视频,这些音画视频的功能其实是教会孩子。因为孙良老师的朗读非常好的,孩子们可以跟孙老师学怎么朗读,同时,里面的画面也非常美,它是一种实际形象的再现。在看这些音画视频之前,孩子们的想象会是什么?看了这些音画视频之后,孩子们能不能链接起这个音画视频跟这首诗之间的关系?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去会这一幅画又会是怎样的?我想随着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对于一个画面的描述,一定会有不同,或者说更丰富。
我们第一个要做的是我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这本书,然后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年段,孩子的阅读水平等不同学情,来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一些教学设计。不是一定要有一个范式或者模式,我觉得甚至觉得没有范式,与学生共读诗歌才是我们最好的阅读状态。
那么第二个我想说的是,要依据学段来规划课程。我带的这个班级是六年级,在假期期间我们都做了什么呢?第一是诗歌朗读诗,一定要读出来,小声读,默读都可以,还有跟着书中的孙老师一起读更好了。我们班的孩子没有几个是专门学习朗读的,据我了解应该只有一个,所以他们的朗读很质朴,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也可能是因为我很了解他们,所以在他们的一呼一吸、一停一顿之间,我可以感受他们与这首诗的互动很美妙。我很喜欢听他们读,那么我会让学生选择每一组诗当中他们最喜欢的那一首,录音朗读,把朗读的录音发给我听。他们很认真地传递着他们自己的理解。
有一些孩子,他还会在读完之后,简单地谈一谈他的感受。在我们的诗歌课堂上交流互动的时候,当我们说到哪一首诗,会先读一读,传递我们的声音的同时也传递我们的理解,学生能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对诗的喜爱。我们在聊完之后也会再读一读,个别读一读或者大家一起读一读,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时光特别的美好。我们读完《一起读诗》上册十组诗之后,我统计了一下最受学生欢迎的分别是哪几首诗。那么老师们在自己的班里也可以统计一下,你的学生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哪几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喜欢当中去做一个总结。如果读了《一起读诗》的老师们也做过这样的调查,你就看一看你们班孩子喜欢的诗跟我们班孩子喜欢的诗一样吗?我大概的总结了一下,我们班孩子他们喜欢的这十首啊,当然不止啊,只是我没有把它们全部收录进来。我选择了其中一首收录进来,举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比较有亲切感。比如《春天的滋味》是雪野老师写的,孩子们对雪野老师很熟悉,一看到他的诗,自然会选择来读。还有一个就是方文山的诗有很多的学生选,因为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周杰伦的歌,都知道他跟方文山的合作,所以方文山的诗也成为他们特别爱读的一首。第二是比较富有童真童趣。比如《挑妈妈》《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这些诗的想象非常奇特,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这样想象的原因很感兴趣,很纳闷自己为什么想象不到。这种很奇特的诗是孩子们很喜欢的。第三是具有深遂哲思的诗。《一起读诗》上册有两首禅意很深的诗居然都入选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请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禅》就在其中。我想是因为他们是六年级学生了,时常有很多困扰自己的烦恼,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排解。而《请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中,一行禅师的这个办法为他们找到了一条缓解情绪压力的路径,是可以真正的帮助他们的,因此获得了很多孩子的喜欢吧。我透过孩子们喜欢的这些诗与他们进行一个心灵的对话。当然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而每一个人喜欢的诗不同。我都会去猜一猜,为什么他喜欢这首诗,如果我想不到的,或者是说我觉得我没有把握的,我也会跟他们去对话,我会问他:“你喜欢这首诗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者我直接问他:“你为什么会喜欢这首诗呢?”我想这样是我和他们的一种生活、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是很有意思的。
再就是批读感受。读诗除了朗读之外,理解也很重要,批注想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读书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此,我通常都是鼓励孩子们,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而这个习惯也不是从读这本书开始的,而是我们读每一本书都这样做,所以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孩子就会有很多的批注方式。因为《一起读诗》的编排很独特,所以我们就会根据书的编排来进行一些与书相匹配的一些批注。比如说,我们会结合“诗歌微课堂”的问题来进行批注,这不需要老师去提一些主题性的问题跟孩子们讨论,编者已经做的很好了。那么我也想跟老师们分享一下一些孩子们有意思的批注,孩子们批注完了之后会把自己的批注拍给我,然后我也会做一些记录。比如说我们班有一个郑子同学,他在《什么是诗》的旁边这样批注:“正如诗歌小课堂所说,什么是诗,要回答起来好像很简单,又好像很玄妙。这首诗让我懂得读诗不仅仅是嘴巴上读,更是心灵的交互。”我们得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体会这个孩子,他认真读了“诗歌小课堂”,受到了编者的启发,他明白了诗的玄妙得靠想象与之印证,多么聪明。
再比如,我们读到《给你写诗》,“诗歌微赏读”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给你最好的朋友写信,会怎么做呢?”或许是受了诗歌的启发,很多孩子也想到给自己的好友寄去一个信物,有孩子说紫金花。因为去年春天他们在一起外出写生,看到柳州紫金花盛开的盛景,朋友们很是喜欢,今年要把柳州的春天寄过去。有的说寄一颗螺丝壳,因为柳州螺蛳粉是姐妹味蕾的记忆;有人说寄去一片鱼鳞,因为儿时在老家,他们曾一起下河捕鱼;还有人说他曾收到过一个快递是一个精美的礼物盒,打开之后,一群色彩斑斓的星星映入眼帘,上面还有一句话:“阿同,这是给你的生日礼物,你的生日是6月25日,这里有625颗星星,生日快乐!”因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回想起了这么多事情,很多孩子都湿了眼眶。
单读诗歌对于孩子来说,有一些枯燥,也有一些难懂,正是每一首诗后面的这些助读系统,让孩子读了《锁钥》。他是这样说的,为什么要以“锁钥”为题目,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扇门,只有“锁钥”能打开心扉,人们才能够互相理解。而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了解自己,怎么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理解,善待对方,才能够破除隔膜,真正了解别人。我们在看诗的第一句:你要认识你自己,就去看看别人怎样对待你。这句话让我想起一次,我对一个同学打招呼,他都不理我,还对我翻白眼,我就想,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人家了?经过仔细回想,是因为我想起早上的时候我不小心踩脏了他的新鞋,还没有向他道歉,所以他才会不理我,那么我以后就要好好改进。第二句:你要了解别人,就要看看你自己怎样对待别人。我又想起了以前我刚刚来到球队的时候,发现大家很不喜欢和一个人打球和说话,后来我了解了之后,知道其实是那个人打球老是耍赖和发脾气,而且经常说别人的坏话,久而久之导致了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就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然后反思改正。想要快速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别人是怎么对待他的,要是看见他就很开心,很愿意帮助他的就是让人喜欢的人;要是见到就远离,不和他交流或者相处的人,那就是令人讨厌的。还有一个孩子雅菲,她说读了《火萤》,让她想起了与她一起学古筝的一个大姐姐。她说,每一次课后,这个大姐姐都会留下来,帮助大家解答很多的难题,还会示范讲解。她就像火银,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她看似在教别人,其实她也是自己巩固提升的一个过程。除此之外,当时我们在课堂上聊的时候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的理解多透彻,生活当中处处是哲理。如果我们看到这些哲理,就如同看到自己他们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对别人友善,别人自然也会对你友善。当聊到这些话题的时候,孩子们结合自己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与他们相关的这些事例,然后再去理解这首诗,他们就觉得这首诗写的太好了。原来我遇到的这些事情,是可以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这些诗写的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的遥远。当我们聊到这些话题的时候,孩子们觉得诗写得太好了,同时我也看到了孩子他们身上非常纯真的美,我想这就是一种在用诗歌嫁接起的我们生活当中的美好。
第三是对于诗歌写法和插图的赏析批注。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读内容,读语言,当然还有写法,要学会用诗人的角度,诗人看世界的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以及去看一看他们的表达的一些技巧,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下意识的,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下意识和自觉。同时,这本书里面的画是专门请插画师来画的,画得特别特别的好,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绘画的风格,而我们班的很多孩子也在学画画,所以他们也很喜欢里面的画,他们也会对里面的插画进行一些批注、赏评,特别有意思。比如说秦轩同学,他在读《我要把自己寄给你》的第一个小节的时候,他就批注:“想象力真丰富,如果真的把自己寄给别人,那对方一定吓掉下巴吧。”而郑子柚在读这首诗,对这个插图非常感兴趣,他就写到:“这幅插图很有趣,这是作者把自己邮寄给别人的时候的样子画下来了。这个时候作者已经完全是那个孩子了,满头的胶水还顽皮地捏着手指,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完全相符,体现了作者那颗天真活泼的童心。”雅菲同学在读了《雨天,我和一只白色鸟相遇》当中的“一瞬间,就像交谈了一声”这一句话的时候,她是这样写的,这个反应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作者与鸟就如知音,虽无交谈,但心意相通,这就是人对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读到《我要把自己寄给你》的时候,“我要把自己寄给你”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可见诗人急切的心情,也可见“你”对于诗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们的情谊多深厚啊!我们再看何宏宇这个女同学,她在读了《中秋月》这首诗之后被诗人独特的文字编排方式所触动,在“落下来”三个字的旁边,发出“这真是落下来的状态!”这一惊叹,还配上了“泪”的这个形状,可见他感受到了这个诗人内心对逝去的母亲那份深厚思念。
这样的事例当然还有很多,读完《一起读诗》之后,孩子们的书上都是它们密密麻麻的这些批注,我也会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六年级与老师共读时候的留下的印记。那么如果你们到了初中以后,有一天啊,也可能是像现在这样落雨的春天,你突然想读诗了,你拿起这本书在读一读,看一看,当时你读的时候,你的思考是怎样的,然后呢,你现在在读。你又有什么样的新的感悟?换一种颜色的笔,再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那么那个时候你还可以再拍下来,然后再发给老师,让老师跟你再读一读这首诗。”
当然,我在读的时候也会有批注,也会在课上给孩子们看我的批注。比如说我在读一行禅师的《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的时候,我就在“诗歌微赏读”的最后编者说的这句话:“接受当下,自然会疏导愤怒,驯服恐惧,滋养心灵。”我在旁边写下了:“那我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办法让每一个时刻都停留在让我们满意或欣喜的状态当中,那么我们要懂得看清自己,接受自己,接受每一个当下,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对的方式。这样或许会过得比较轻松一些。”我把我的这些批注在他们讲完之后与他们交流。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提到巴勒斯坦、以色列的这些国籍的诗人的时候,我还会跟他们讲很多他们的历史,还有国家之间的纷争等,孩子们都非常乐意与我交流这些问题。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些阅读的思考,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再翻开这本书,那我们就是与当年的自己相遇了。这是一种像诗一般浪漫的阅读的方式。与老师们分享一下,比如我们在读完《一起读诗》下册第四组“我们的动物伙伴”之后,我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的动物伙伴。小孩嘛,他们还是很喜欢动物的,然后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写出来了自己创作的诗。我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班的女生几乎都写猫,而男生的选择则非常的多,写的比较多的是乌龟和狗。当然还有写别的动物,比如说像狮子呀,还有壁虎等都有。为什么呢?为什么女孩儿特别喜欢猫呢?这个猫居然成为了她们的挚爱!我现在选择的是两首,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啊,不止这两首,有很多手写猫的。你发现有很多孩子写流浪猫,也有很多孩子写自己养的猫,还有一些孩子写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路边与野猫的一次邂逅。比如说像第一首这个洋洋同学写的是一只猫:“或许你已经不在了,但你应该会记得那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窗外阳光正好,蝉鸣此起彼伏,而我正好遇到从墙头降落的你。”哎呀,我想,这多么美好的一个下午啊!多么美好的一次邂逅啊!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一只猫掉下来,或者一只猫突然窜出来,一定会被吓坏了,赶紧躲开。但是这个小女孩,她却觉得这是一个惊喜,这是一次美好的遇见,我觉得太好了。还有一个同学写流浪猫:“流浪猫奔波于喧嚣的城市,满身的疲惫却丝毫没有冲淡对生活的向往,不知经历了多少困难,练就了他敏捷的身手。有的人说他为了生存,颠簸流离,令人怜爱,殊不知他却能怀揣理想和自由,与夕阳和灯火作伴,享受他放荡不羁的人生。”我知道这个孩子家里面是养猫的,他却写了流浪猫,可见他把家猫和流浪猫进行了一个对比,因为她们家的猫养尊处优,得到所有人的宠爱,而流浪猫呢,却得不到这样的关爱。因为有对比,他就在思考流浪猫和家猫的区别。就像庄子说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在说,你看那个流浪猫多可怜啊,你看我家里面的猫生活的多幸福啊,可是他换一个角度去想,你不是这只流浪猫,你怎么知道他的快乐,他的自由呢?我觉得这个孩子真了不起,他在六年级就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了,我自己六年级的时候是远远达不到的。
孩子们写的诗还有很多,无论水平如何,跟着诗歌一同去呼吸和创作,让他们与诗又亲密了一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原来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几行文字记录下来,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诗。
读他们的诗的时候,我又忍不住去找了他们在二年级时候写的诗来对比,我就发现有一些孩子已经失去了一二年级时的敏锐和灵性,但有一些孩子又比一二年级看得更加透彻了。这就是一种阅读和生活经验,给他们造就的改变,对比他们两个年龄段的诗,就让我有很大的惊喜。如果老师们现在是教一二年级的孩子,那么你们就可以试着让他们去创作,然后到了五六年级或者三四年级,你再让他去创作的时候,拿出他以前的诗来对比,看区别在哪,成长在哪,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有个视频,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孩子写的一首诗,然后我把它打出来,然后当时也分享出来,给大家一起看。就因为这次我们又一次读了诗,然后我又回去翻了他们以前的诗作来看,觉得很有意思。
第四是讨论交流。孩子们把自己的阅读心得、朗读、批注等跟我单独分享了之后,每天晚上我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线上和孩子们一起聊一聊诗,最主要的是分这三个方面的话题来聊。一是跟着师跟微课堂或微赏读一起聊,因为里面有话题,孩子们也写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二是聊我们读不懂的,或者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我在读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都会有一些困难,我想对于孩子们的阅读来说,也许也是一个难点。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在读的时候哪一个方面不太懂,或者是说在哪些方面想听一听大家意见,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三是我会反馈孩子们的一些阅读情况,就他们思考的一个亮点来选择话题聊。在我看来,读诗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思考和互动的过程,让孩子们享受每一次的交流,让孩子们期待每一次的讨论就是我们读书最大的成功。读完第一本呢,我就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这个互动交流当中印象深刻的一些讨论的环节。
下面我也截取一些和大家来进行分享。前段时间我在读彭才华老师的书,他就讲到了,课后如果我们去问孩子,你对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或者是说你这辈子印象最深的一堂课会是什么,有很多孩子说不出来。所以这个问题呢,也一直对我来说影响很深。我就会去问一问孩子们,我们读书的这一段历程,我们讨论的哪一个环节,或者我们课上的哪一些观点等让你的印象最深?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我只是截取了一其中一部分孩子的发言来跟老师们一起分享,孩子们他们的角度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去提升他的写作;
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受到了老师的鼓励,然后大胆发言了;还有一些孩子在讨论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一些比较深刻的话题讨论,结合了当下发生的社会发生的一些热点寻亲的这个故事来思考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孩子结合自己看的电视剧。还有就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比如说我跟他们讲反思的问题。我上课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回答问题,或者是这节课的氛围很不好,我首先一定是反思我自己等,有的孩子就觉得这种网络上课的方式很轻松,我们可以在公屏上聊我们想聊的。你看他们讲到我在一个PPT上面发了一个我散步时候在菜田里面拍的蔬菜照片,那个时候我记不清我跟他们讨论的是什么话题了,应该是说有一首诗说我们能不能变得小一点,然后凑近了去闻一闻那个花的香味变成一只蜜蜂什么的。然后我就给他们看我拍的这个花,还有我拍的青菜,跟他们讲我凑近了去观察它们,它们呈现这样的样态。孩子们既感叹那个花的美,这个菜的好看,然后又想到了很多烤肉什么的,课堂氛围非常欢乐,他们印象深刻的。所以每一个孩子,他们印象深刻的这个点和讨论的都不一样,很特别。
在读诗的这段时间,每天晚上和他们一起聊书的这一段旅程是非常美好的,就像他们所说的这样,很轻松,很快乐。原来诗这一顶文学的皇冠也并没有那么遥不可攀。
随时记录反思,改进,给老师们看一看我的这个文件夹。

每次读完之后呢,每一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每一个视频音频,我都会下载下来,然后做一些简单的记录,还会做一个反馈。当然也特别感谢出版社的盼盼让我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也很感谢志芳和李红云老师与我的沟通交流,让我对《一起读诗》有了很深情感和理解。对这本书的阅读经历、这些记录会让我再次去思考,去重整下册的阅读设计我会怎么做。下册的阅读我应该就是开学以后做了,因为这段时间我在和孩子们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因为这是我们六年级下册必读的书。我就想换一种方式,因为我们上册是用假期的时间来做的一种形式,一种模式的探索,那么下册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模式,在学期期间我们可以利用哪一些时间,怎么来做呢?那么或许我就会采用课前共读的方式。可能我们就不局限在朗读了,因为背诵也是很重要的语言积累方式。还有就是我希望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当看到某个景物、某个现象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积累的这些诗脱口而出。再有就是一些关于话题的选择,我们可以去思考为什么编者会给我们这些提示,而不仅仅是去回答编者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想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如果让我们也来给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出哪一些问题呢?再有就是讨论仿写这些诗,从而去找到欣赏诗的一个路径。我们不仅是跟着编着或者老师的任务去走,而是我们自己去总结一下诗可以怎么读。
当然,我还希望让诗和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连接,我希望学生能够享受与诗相处的每一天。很多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建议。今天晚上我就大概说这些,可能前面的这些视频或者文字稍微有一点多,可能我讲的观点也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得到群内的所有的专家和老师们的指点,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享受这《一起读诗》带给我们的诗歌和生活的美好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