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与诗相处的美好时光
郑梨花
很荣幸在与我们班学生共读了《小学生小散文100课》之后,在他们毕业之前,我们又遇到了《一起读诗》。自然,我们开启了一段与诗相处的美好时光。
一、诗歌朗读
我们班没有几个孩子是专门学习朗读的,但我是那么爱听学生的朗读。我们读每组诗都会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朗读录音,发给我听。在他们的一呼一吸,一停一顿之间,我可以感受到他们与这句诗的互动,很美妙。他们很认真地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有些人会在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而在我的诗歌课堂上,当我们说到哪首诗,也总会先读一读。我用我的声音,传递我的理解,学生自然感受到老师对诗的喜爱。上册的十组诗,我统计了一下,最受欢迎的分别是以下几首,看看是不是你喜欢的?或者,你也读读这几首吧。
《什么是诗》《春天的滋味》《请拿出一只笔和一张纸》《蝉》《挑妈妈》《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静静地坐着》《三个月亮》《火萤》《寻物启事》。
二、批注感受
读诗,除了朗读,当然也需要理解。批注想法就是很好的一个办法,也是读书的一个好习惯,因此我鼓励孩子边读边记录想法。
1.结合“诗歌微课堂”的问题进行批注。
梓优同学在《什么是诗》旁批注:正如“诗歌小课堂”所说,“什么是诗?要回答起来好像很简单,又好像很玄妙。”这首诗让我懂得读诗不仅仅是嘴巴上读,更是心灵的交互,得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体会。这个孩子认真读了“诗歌小课堂”,受编者的话的启发,明白诗的玄妙得靠想象与之印证,多聪明的想法。
再比如,我们读到《给你写信》,“诗歌微赏读”有一个问题:“如果给你最好的朋友写信,会怎样做呢?”或许是受了诗歌的启发,很多孩子也想给好友寄去一个信物。有人说,寄紫荆花,因为去年春天她们一起外出写生,看到柳州紫荆花开的盛景,朋友很是喜欢,今年也要把柳州的春天寄过去。有人说,寄一个螺蛳壳,因为柳州螺蛳粉是姐姐味蕾的记忆。有人说,寄去一片鱼鳞,因为儿时在老家他们曾一起下河抓鱼。还有人说,她曾收到一个快递,里面是一个精美的礼盒,打开后,一群色彩斑斓的星星映入眼帘,上面还有一句话:“阿潼,这是给你的生日礼物,你的生日是6月25号,这里有625颗星星,生日快乐。”因为这一个问题,让我回想起这件事,眼泪湿了眼眶。
单读诗歌,对于孩子来说,有些枯燥,有些难懂。正是每首诗后面的助读系统让孩子们能通过阅读走进诗歌,理解诗歌。而那些有趣的问题,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写下想法,与编者、与诗人互动,这不正是诗歌带给读者的美好享受吗?
2.结合生活实际的思考进行批注。
第九组诗是哲理诗。一说到哲理,孩子们可能就害怕了,好高深,好难懂。但是这样吗?我让孩子们在读这组诗的时候,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看,孩子们的例子还真不少。
左左同学读了《锁钥》。这样说:为什么要以“锁钥”为题目?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扇门,只有锁钥能打开心扉,人们才能互相理解。而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了解自己,怎么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理解善待对方,才能破除隔膜,真正了解别人。我们再看诗的内容,第一句:“你要认识你自己,就去看看别人怎样对待你。”这句话让我想起一次,我对一个同学打招呼,她都不理我还对我翻白眼,我就想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人家了,经过仔细回想,我想起早上时,我不小心踩脏了她的新鞋,还没和她道歉,所以她才会不理我,我以后就要好好改进。第二句:“你要了解别人,就要看看你自己怎样对待别人。”我又想起了以前,我刚刚来到球队时,发现大家很不喜欢和一个人打球和说话,后来我了解之后知道了,其实是那个人打球老是耍赖和发脾气,而且经常说别人的坏话,久而久之导致了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然后反思和改正;想要快速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别人是怎么对待他的,要是看见他就很开心,很愿意帮助他的,就是让人喜爱的人,要是是见到就远离,不和他交流或相处的人,那就是令人讨厌的人。
雅菲同学说读了《火萤》让她想到与她同学古筝的一个大姐姐,每次课后她都会留下面帮助大家解答很多难题,更会示范加讲解。她就像火萤,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是照亮自己,因为她看似在教别人,其实也是自己巩固提升的一个过程。
是啊,孩子们的理解多透彻啊。生活处处是哲理,如果我们看到这些哲理就如同看到自己要成为的样子。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对别人友善,别人自然会待你友善。我们聊到这些话题时,我看到孩子身上最纯真的美。
3.对于诗歌写法与插图的赏析批注。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读诗不仅是读内容,读语言,还是在读写法,学会诗人看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表达的技巧,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下意识与自觉。
艺轩同学读《我要把自己寄给你》的第一小节时,她批注:想象力真丰富,如果真的把自己寄给别人,那对方一定惊掉下巴吧。而梓优同学读这首诗时则对插图非常感兴趣,他写到:这幅插图很有趣,这是做事把自己邮寄给别人时的样貌。这时,作者已完全是个孩子,满头胶水,还顽皮地吮着手指,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完全符合。体现了作者那颗天真活泼的童心。

雅菲同学读了《雨天,我和一只白色鸟相遇》中的“一瞬间,就像交谈了一生”这句话时,写到:这个反应,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作者与鸟就如知音,虽无交谈,但心意相通,这就是人对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读到《我要把自己寄给你》时,她写到:“我要把自己——寄给你”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可见诗人急切的心情,也可见“你”对诗人是多么重要,他们的情意多深厚。
晨曦同学读了方文山写的《念一首诗给你听》这样写到:方文山在写这首诗之前,将很多细微的动作、声音都听到、看到了。“猫步”“风铃”“嫩芽”,这些事物在常人眼里微不足道,又有多少人能看见呢?但方文山却看见了,还描绘得如此美,不是凡人啊!而作者还含蓄地表达了“我”对一个人的爱意,情深却步露骨,真是一首很好的诗。

泓羽同学读了《中秋月》被诗人独特的文字编排方式所触动,在“落下来”三个字旁发出“这真的是‘落下来’的状态!”这一惊叹,还配上泪滴的形状。课件她感受到诗人内心对逝去母亲那份厚重的思念。

当然,老师也有批注,我也会在课上给孩子们看我的批注。比如我在读一行禅师的《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诗歌微赏读”时,编者最后一句话说“接受当下,自然会疏导愤怒,驯服恐惧,滋养心灵。”我在旁边写下:悦纳。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办法让每一个时刻都停留在让我们满意和欣喜的状态中。那么我们要懂得看清自己,接受自己,接受每一个当下。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对方式,这样或许会过得比较轻松。
这些阅读的思考,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许若干年后,再翻开这本书,那我们就与当年的自己相遇了,这是一种如诗一般浪漫的阅读方式。
三、创作诗歌
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书中编者多次提醒读者续写、改写或自己创作诗歌。在编者的鼓励下,孩子们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
思妤同学续写《丽日》,“在春天长头发也快乐,在春天掉头发也快乐。”这句话着实让掉发的大人们安慰了一把,是啊,掉发很苦恼,但这是春天,我们先忘了这份苦恼吧。
梓优同学在读完《今天我想慢吞吞》之后,便在插图边进行仿写:
今天我不想去上学
今天我不想去上学
不想看到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
不想再背那些难懂得英语单词
我想慢吞吞地吃早餐
我想好好地去山中走一走
我还想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数星星
可是睁开眼,我还是得背上那沉甸甸的书包
在读完第四组“我们的动物伙伴”后,孩子们写了自己的动物伙伴。
流浪猫
雅菲
流浪猫奔波于喧嚣的城市
满身的疲惫,却丝毫没有冲淡对生活的向往
不知经历了多少困难
练就了它敏捷的身手
有的人说:
它为了生存颠簸流离
令人怜爱
殊不知
它却能怀揣理想和梓优
与夕阳和灯火作伴
享受它放荡不羁的人生
致一只猫
阳阳
或许你已经不在了,
但你应该会记得,
那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
窗外阳光正好,
蝉鸣此起彼伏,
而我,
正好遇到从墙头降落的你。
孩子们写的诗还有很多,无论水平如何,跟着诗歌一同呼吸与创作,那他们离诗又亲密了一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哦,原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几行文字记录下来,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诗。
四、讨论交流
孩子们自读之后,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聊聊诗,有些话题是跟着“诗歌微课堂”“诗歌微赏读”一起聊。有时候是我们就读不懂的或特别感兴趣的进行讨论。在我看来,读诗重要的是享受这个思考与互动的过程,让学生享受每一次互动,期待每一次讨论就是我们读诗最大的成功。读完第一本,我让每个学生说了自己印象深刻的讨论环节,下面截取一些和大家分享:
李李同学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交流,因为那一次交流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在老师的线上交流课上回答问题。老师和我们读了金波爷爷得《雨天,我和一只白色鸟相遇》,问我们有没有和动物相遇得美好经历。我说了我每天喂养小鱼,有一天小鱼居然亲我的指尖。说完,老师很欣喜,说这个例子很有趣。这也鼓励了我在今后的课堂上举手,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瑞欣同学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第八组诗,关于故乡的。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乡,我有了灵感,写下了一首故乡的诗:
故乡的天
那天的蓝是湛蓝,
蓝得一望无际,
蓝得心旷神怡。
那云的白是洁白,
白得没有一丝杂质,
白得如无邪的孩童。
没想到老师居然说我写得挺好的,这大大增强了我写诗的信心,让我印象很深刻。
知言同学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互动,老师问:“爱有许多表达方式,读完本组诗,你们会选择哪种方式去爱这个世界?”我回答:“我会像《两遍》这首诗的作者一样,在看清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两面性后,依然选择接纳包容事情不好的那一面,因为这个世界不合所有人的梦想,我们要学会融入这个世界。”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互动的环节,不仅因为我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赞扬,也因为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从思考中我懂得了该如何去看待、去爱这个世界,而且不能盲目的,在没看清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把爱全全投入,应该在看清后再去爱,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这个思考让我联想到最近沸沸扬扬的寻亲事件,同样是在养父母家长大的孩子,一个男孩的亲生父母历尽千辛万苦,寻了他14年,终于找到了他,所以他收获的是满满的爱;另一个主动去寻找亲生父母,可迎接他的是残酷的真相:自己是被父母卖掉的。他面对的是世界残酷的另一面,还有许多不明真相的旁观者对他指指点点,最后,他承受不住压力,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看,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遇到这样自私的父母,他真可怜,假如他能够坚强一点点,只要走过这一地尘土,也许转个弯就能看到漫地繁花,可惜的是——没有假如……世界上有种种不公,我们应该放大欢乐,缩小悲伤,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所有坏事,我们更要和更多善良的人团结起来,不能将这个美好的世界拱手相让给那些恶人。
梓优同学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郑老师在第五节交流会上提出的一个观点,做任何事情,不要光想着别人的错误,哪怕别人有着绝对的失误,自己也一定是有问题的,要去反思自己的缺点。
郑老师说,她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回答问题,或者是反应迟钝,她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是不是自己讲课不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导致学生听课不专心,之后便加以改正,这也是一次进步,一次改变。
我结合自己看过的影视剧《觉醒年代》,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十分向往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生活,便召集了广大青年群众,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实行共产主义,名为“工读互助社”,靠与他人的共同努力养活自己,虽然三个月后,他们失败了,“工读互助社”也就此解散,但陈延年这个社长,没有追究其他社员的责任,而是想着自己的领导会不会有错误,这也是一次经历,这是中国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全中国仅有他们敢于实践。在以后,陈延年也可以以此次事例的失败为教训,做事更加严谨,这是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
我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一次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请我们来回答,结果就我一个人回答的不错,其余三人都不怎么样,于是我就想到了自己一个组长的责任,是不是我没有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虽然他们本身也一定有错误,但我作为一个领导者,这次失败,也一定有我的责任,所以,我会好好的反思我自己,并把这个组长做的更好!
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想到自己的问题,不能光想别人,这也是一次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同时,我也感谢郑老师,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阳阳同学说:郑老师说1月29号晚上打了春雷,春雷应该是在惊蛰时打的,但现在新年都还未到,就打了春雷,那那一些本该在惊蛰时醒的动物就会提前苏醒,这很有可能会导致自然秩序的混乱。老师的这个发现震惊了我,因为我们都没有听到,哪怕听到也不会在意这雷声的影响。老师时刻注意自然的变化,并提醒我们要守护自然,爱护地球。
第二组诗《春天的滋味》“诗歌小课堂”里,编者鼓励孩子们些一首春天的小诗。艺轩同学这样写到:首先对于这个作者我非常熟悉,读过他写的许多诗,我都非常喜欢。如《有礼貌的百足虫》。课上讨论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凑近闻过什么东西?有的同学说,闻过动物身上的味道,有点臭臭的;有的同学说闻过香喷喷的红烧排骨,真是有趣;还有的同学说闻过花的香味,淡雅清新。大家交流了很多,都非常独特。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大概是一年级,老师发下新书,我闻了闻书的封面:“哎呀,太刺鼻了!”于是我又翻开书,去闻书的内页,唉,怎么回事?书的内页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真是书韵飘香啊!这样经历,现在想起来都要捧腹大笑,不过这也是我们探索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闻,用嗅觉去感觉这个世界,不管是什么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对那些没有经历的孩子们一个暗示,要多多去探索,多多实践,不要只用目光去扫描这个世界,还要弯下一身,用你的嗅觉,或者听觉,或者触觉等多种方式,加强你的感受,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讨论!
当然,很多孩子表达了对聊诗这种轻松氛围的极度喜爱。雅菲同学就这样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读了《孩子的祈祷》一诗后,老师问我们有没有祈祷过?说说自己祈祷的经历。有的同学说考试前祈祷拿高分,有的同学说偷看电视祈祷妈妈晚点回来,还有的同学说吃了零食祈祷不要发胖……我听着同学们的发言都会笑出声来,但更多的是深有共鸣,我非常喜欢这种轻松的课堂。我们的诗歌交流课上,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趣,大家说说笑笑的同时,老师还升华观点,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件上放了一张她散步时拍的菜田里的蔬菜的照片,大家惊讶于照片好看的同时,都在猜这是什么蔬菜?猜着猜着,同学们就想到了卷菜烤肉、手抓饼夹菜......课堂氛围有趣又快乐。那次课上完了之后我都觉得课上得太快了,还想再上一会儿。我还特别喜欢大家最后和老师说“拜拜”的场景,都很有礼貌,老师也会俏皮地在电脑上打出“88”和我们道别,这段学习的经历,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读诗。
和学生共读《一起读诗》这段旅程非常美好,如他们所说,很轻松,很快乐,原来诗这顶文学的皇冠,没有那么遥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