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幸福教育的符码
——《幸福的教育——魏书生、陶继新对话录》阅读心得
林志芳
寒假读书。桌上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与文化学者陶继新的对话录,两位先生将书名定为“幸福的教育”。阅读之前,对着书名愣了片刻。我想,所谓“幸福的教育”,一定不单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某种理想的教育中愉快地成长与发展,它一定同时观照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指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感受到工作的愉悦,甚至进入一种诗意审美的状态。不由省视自己二十年的教育研究之路,褪去了年轻时的一腔孤勇与不知天高地厚的热情,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多得体验到的是“知也无涯”的困顿以及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力。常常问自己:在教育生活中,我们所能体证的幸福,究竟来自何处?打开书,也许里面有答案。
打开书,仿佛看到两位先生正侃侃而谈。你若曾在现场听过两位先生的演讲,那么,这阅读的感受如你在台下聆听时并无二致。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陶老师就某一话题简单提问,魏老师便展开讲述,陶老师适时回应——或拓展,或点题,或提升。两人显然具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但话语风格完全不同。魏老师的表达像话家常,语速稍快,多用短句,通俗易懂,朴实亲切,甚至不无俚俗。“一亩三分地”“扛活”“上算”“掉价”“互助组”等在他的语汇里自然流露,显示着他喜闻乐见的平民情结,其中还不乏相声式的节奏感与东北式的幽默。陶老师的语速则是缓的,他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礼记》等大量的古典文献在他的谈话中信手拈来,于永正、史建筑、信金焕、北京十一中、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历城二中等大量的名师、名校的教育案例在他的谈话中信手拈来,他还常常将自己阅读、写作、工作的各中感悟推心置腹地说给读者听,这“道”不仅属于“知”,还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体证过的。他们就这样聊了一天,涉及话题有:语文教学、班级工作、教育管理、教师的精神修炼。
关于语文教学,两位先生是围绕听说读写展开的,并特别强调了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方法和路径。熟悉魏书生老师的都知道,他的三主三式导读法、阅读教学六步教学法、语文知识树、十三激趣法等诸多对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其中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尤为著名,这一模式至今仍是各版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必介绍的教学模式。但魏老师在这次谈话中没有谈到这些,他只是强调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并再三指出,听说读写的能力只能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养成。他把德育列为语文教育的一项任务,认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培养要在语文课堂要求中、在语文教材分析讲解中、在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细想,这些都是比方法更重要的“道”,与当今语文教育强调的“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性”如出一辙。
民主和科学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班级工作则是其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实践场域。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以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制定计划与班规,然后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总结机制。他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实行“岗位责任制”,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权责明确后,自己“做个甩手班主任”,创造了“老师不在,学生照样学得好”的奇迹,他自己也被称为“离场管理大师”。这种教育改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石破天惊的,它蕴含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谈到班级工作时,陶老师认为魏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别善于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心理需求”。确实,教育民主、科学管理的基础一定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魏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他常年督促学生“写日记”,并将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不难看出,日记在魏老师看来绝非仅仅是练习写作的方式,更是引导学生自省、 自励、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
从语文教学到班主任工作再到学校管理、市教育局管理工作,魏书生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自己说“我教书、当班主任、当校长、当局长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对话中他谈到的“充分放权”“敬畏规矩”等等仍是其教育民主思想、科学管理思想的延续。魏老师教育管理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不是为管理而管理的机械运作,而是以管理的方式育人,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甚至局长管理的过程中渗透民主与法治的意识,对学生完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蒙,也在他管理的范围内践行了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如果我们在这场轻松诙谐的对话里管窥魏书生教育思想,就不难发现,民主与法治对于魏书生老师的教育而言,不单是方法和途径,更是思想、目的和内容。
种好心田是魏老师常用的比喻,他用这个比喻提醒每位教育者涵养心灵、修炼精神。围绕这个话题,两位先生聊“守持善良”“自我快乐”“写作审美”“不为物役”。魏老师独创的修身修心之道是“注意力体操”,其法门只有四个字:“松静匀乐”。他带着学生、教师、甚至每一位听众练习“注意力体操”,引导大家在“松静匀乐”中放松身心、乐对得失。如果说,他用儒家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用法家的精神来制定规矩、落实管理,那么,他是用禅与道来安顿心灵。传统文化的精益竟可以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他的思想中。在对话中,我们很少听到两位先生讲道理,他们更多地是结合自身生命的体验告诉我们,体力困顿时,放松而专注的精神力量可以多么强大;遭遇诋毁时,慈悲而坚定的心可以如何淡然。陶老师说,“一个人的幸福虽可外取,更应内求。”他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是啊,心灵内在的宁静祥和,可以给人强大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关注人的心灵的教育,只有“无忧无惧”“内省不疚”的师者,才能培养出宁静纯粹、身心健康的学生吧!
四个话题聊完,书合上。我回到自己最初的问题:在教育生活中,我们所能体证的幸福,来自何处?两位先生似乎都没有明言,但幸福教育的符码在“我以我心付童心”的热爱与投入中应该有;在掌握规律、游刃有余的工作中应该有;在种好心田、从容审美的状态中应该有。
……
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我忽然不确定青年教师阅读此书,会不会有明显的代沟——毕竟魏老师的话语词汇以及提到的教育教学内容,大都是属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如果有,你不妨想象他的教育改革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如何石破天惊的影响,也可以思考其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是否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或者你索性去学习、认识、了解这个奇迹产生的历史,了解更多魏书生老师的故事,去读《魏书生评传》《魏书生的民主教育》。当然,循着陶老师的讲述,你也可以去找寻去学习更多名师名校的经典案例,去研读《论语》《礼记》《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如此,这本书的阅读就更有意义了。
毕竟,阅读从来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答案,而是为了打开一扇门,发现一条可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