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近日,我校连续九年保持文明单位建设标准,再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2020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力组织保证
学校党委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到重要地位,加强领导、严密组织。2019年,在党委班子调整后,及时充实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教育教学,对照文明单位考核标准,明确了工作要求,从分管领导、牵头处室到具体人员,做到分级负责和全过程管理,有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2020年7月,学校党委召开了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二、坚持联防联控,坚决打赢打好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校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工作部署,成立了工作专班,精准掌握全校7000多名学生和780多名教职工所在位置和健康状况,忠实守卫校园这一方净土。在原定开学时间,启动了线上教学,新建网络课程(含在建)581门,可对学生开放课程达到593门,总资源数达到25万多个。3月份,学校体育馆工程就开工建设,是全市首批复工建设的项目。从5月9日开始,全校各年级学生先后分5批错时返校复课复学。在校生最多时达到4966人,复学人数占全校学生的70%,是全省高校复课复学率最好的学校之一。
三、加强阵地建设,奠定精神文明建设坚实思想基础
一是坚持师范教育姓“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代师表,一齐塑造”,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知行合一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2020年第36个教师节前夕,学校进行了“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和“校园之星”表彰。市委书记孙立成在教师节前一天到校,看望慰问了全校师生。


二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020年9月,学校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研讨会,推动落实领导干部给学生上思政课制度。

三是深入挖掘“王尽美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作为王尽美的母校,学校非常注重传承王尽美的革命精神。学校王尽美事迹展陈馆,是济南市党史教育基地。最近,又被确定为济南市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还将建设尽美广场、尽美长廊。2020年8月,我校举办“纪念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系统传播100周年暨王尽美革命精神研讨会”。

四、敢担当有作为,认真开展多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
一是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承担了济南˙湘西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工作。累计派出支教教师24人,派出帮扶小学、幼儿园的学生152人,提升了区域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分赴到全市9个区县支教,支教学生总数3011名,支教学校169所。济南日报专版报道了学校在“扶贫扶智”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二是稳步推进“创优升本”工作。全力推动学校升本,已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学校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校园西侧80亩地已经调整为教育用地,进一步解决了基本建设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盯住“升本”目标,对照本科高校设置条件,正在逐步补齐短板。

三是构建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按照“山水书院,现代杏坛”的构思,依山就势,动静结合。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洁净祥和、书香盈门、儒雅文明、生机勃勃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四是全力构建和谐稳定安全校园。广大教职工在一系列活动中思想统一、凝心聚力、争先创优,共同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对校园及周边进行综合整治,加大技防、物防、人防建设力度。
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高全面从严治党质量
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坚持“严”字当头,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学校纪委多措并举,工作扎实有效,以校内巡察推动管党治党,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纪律保证。学校纪委扎实开展党风党纪、师德师风及廉政警示教育,被济南市纪委、监委授予济南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单位。




2021奋发蹈厉,再续华章
当前,疫情远未到可以放松警惕之时,学校教育教学仍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展。我校将以精神文明单位复核为契机,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深入、扎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此促进学校“创优升本”工作,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