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面对疫情,初等教育学院积极行动,为帮助广大师生做好心理防护,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疫情,增强学生自我身心调节,消除部分学生出现的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小学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们特别推出学生自我防护指南,提醒大家在疫情期间,做好身体、心理双重防护,积极对抗疫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指南分为居家行为、关爱身体、心理调适、自我诊断四个部分。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等教育学院在行动,保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附:指南详细内容:
一、居家行为
1.保持正常饮食,营养均衡,多喝水。
2.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3.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保暖。
4.做好自我防护,学习自我检测,发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5.有规律作息,不熬夜。
6.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7.书法、绘画、阅读、手工、养花草等,都可以放松身心。
8.与家人聊天、做家务、看电影等,增进情感,放松心情。
二、关爱身体
疫情的载体就是身体,照顾好身体是防护的必要条件。远离传染源(如病毒携带者等)、切断传播途径(如洗手、戴口罩、减少出行等)、提高自我免疫力(如合理饮食等)是重要的三部曲。
三、心理调适
1.调整认知
大量关注疫情的负性进展信息容易出现不良情绪,这时我们要调整认知方向,例如:虽然染病人员不断增加,但死亡率很低,虽然有很多人死于疫情,但治愈率不断增加。发现积极信息,正确解读疫情。
2.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面对疫情,出现焦虑、担忧、烦躁、不安等情绪都是正常的反应。这些情绪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但对疫情过度关注带来的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还会直接影响自身免疫能力。我们既需要重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严峻性,在行为上严肃对待,做好自我防护,同时也要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3.进行积极自我对话
允许自己表达负面的情绪,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虽然事情令人恐慌,但我相信能够照顾好自己”,“这次假期没法出行了,但给我与自我内在相处提供了一个机会”,“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时刻,但这不是最困难的时刻,我有办法适应这个情况”。
4.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
每天居家可能会过多关注网上各种疫情信息。其中不乏有些文章是趁机贩卖焦虑,或是断章取义博眼球。过度关注这些信息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建议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受有关信息的时间,不道听途说,不信谣不传谣,重点关注班主任发布的重要通知。
5.坚持正向思维
面对新的困难时,回忆总结自己之前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看到自己的力量与能力。面对担心忧虑等一些消极的想法,试着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担心的事情真的一定会发生吗?有几种方法可以阻止这些事情发生呢?如果真的发生了,我担心有用吗?……等等,放平心态,积极应对。
6.可采用的心理安抚技术——蝴蝶拍
蝴蝶拍是一个心理安抚技术,可带领家人一起做。
具体指导如下:双手小臂交叉,左手放右手大臂上,右手放左手臂上,交替拍打一次为一轮。每次五分钟。
指导语如下:
(1)请想象一个曾经经历的积极事件,并提取积极事件的画面,感受这一积极体验在身体的哪一部位,带着这一感受,做10轮蝴蝶拍。
(2)现在感受如何呢?请只关注积极的体验,负性的体验,等到以后再处理,继续想着这一积极体验,再做10轮蝴蝶拍。
(3)现在感受如何?请为这一积极体验,想一个词,例如温暖,想着这一个词,继续再做10轮的蝴蝶拍。
(4)询问感受如何,如果焦虑恐慌情绪仍然很重,可以反复多次进行。
7.计划每日生活
以班级群或宿舍群的形式,进行每日生活打卡计划情况报告,通过集体互动,寻找自身力量,避免孤独感、无助感。
四、学会自我诊断,积极寻求帮助
如果负面情绪非常严重,持续出现下列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支持:
1.心情持续低落,并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或睡眠障碍等症状。
2.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并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擦拭物品、不敢外出、不敢和人接触等。
3.过分关注自身健康,尽管没有出现病症,却一直怀疑自己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