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王尽美思政教育学院积极参与指导学校暑期“三下乡”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讲好“行走的思政课”。
7月1日,张嘉老师为信息商务学院“微光炙阳,筑梦助农”三下乡团队讲授了一堂题为《以青春之名赴乡村振兴之约》的“行走的思政课”。此次课程走进济南战役旧址,将红色历史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思政大课。

7月4日,董菲菲老师与艺术学院学生来到革命圣地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在大峰山革命历史的实景课堂中,为在场的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董菲菲依托我校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历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党的光辉历程,以及革命先驱王尽美、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的英勇事迹。她把爱国主义融入生动鲜活的现场之中,引领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里感悟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7月4日,王楠老师指导体育学院“童心筑梦”志愿服务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而有特殊意义的“行走的思政课”。在烈士纪念堂,王楠以“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时代新人”为主题,循着史元厚烈士的成长足迹,从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到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革命历史。授课结束时,王楠还特别提到了济幼学子赵淑媛以锡纸为骨、油泥铸魂为英雄塑像的故事,赞扬了她以专业技能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信仰的青春行动,希望同学们也能够以红色精神引领成长之路,以专业所学奉献复兴大业。

7月6日,王婧文老师跟随学工处“青衿乡行”志愿服务团走进长清区烈士陵园,为学生们讲授了一场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王婧文以革命先烈们的事迹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在本次“行走的思政课”中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人生道路上坚守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7月8日,刘雅稚老师为初等教育学院“初梦同心、星火相传”志愿服务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以“寻根铸魂、力行担当,承尽美志、砺报国心”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她以“为什么要学习党史”引入,结合人民日报推文中提及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过去88年,但真实的历史不应被掩盖,更不应被歪曲。铭记真实历史,才能真正从中汲取教训,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指出党史教育能帮助青年明辨是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她鼓励大家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看清个人与时代的交汇点,以更清醒的头脑、更炽热的初心,在服务奉献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砥砺品格,传承王尽美校友之志,发扬师范精神,肩负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行走的思政课”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高校的专业智慧和青春力量,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擦亮了奋斗的底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了富有成效的实践路径,谱写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