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  加入收藏
著名的教育村落
发布日期:2015-06-08 点击量:

 

著名的教育村落
王 恒
1917年春天,济南市的青龙桥外还是一片荒野。有七位教师看中了这个地方,打算在这里建房居住。1919年春,几处平房院落相继建成,七户人家陆续搬迁完毕。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定名为“七家村”。这七位教师中,最年长者姓杨,南方人,曾在山东优级师范学堂(今济南师范学校前身)任教。其次是田信卿、祁蕴璞、于明信(字丹绂,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王俊千,他们四人是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当时都任职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济南师范1914年至1934年间的校名)。还有吴天墀、孙云台二人,曾是他们四人的学生,也任职于山东省立一师。村子落成后,又有一些人家搬来居住,但是村名仍叫“七家村”。1933年,著名教育家王祝晨(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率家人迁入七家村。
七家村的教师们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各个家庭,引导孩子们健康向上,很快使整个村子形成了良好的风气。老师们见了面谈的多是教育动态、教学疑难,孩子们也耳濡目染,热爱学习,常在一起研究功课。暑假时村里有多处补习班,全部义务授课,孩子们可以向不同的老师请教。村里的街道都是人们自觉扫除,非常整洁。七家村人格外注重礼节。师生在路上相见,学生必然会尊称“老师”,并对老师鞠躬行礼,还要等老师走后再启步。逢年过节,全村人互相走访,气氛十分融洽。哪一家有灾有难,村里人都以各种形式帮忙。 人们渐渐发现七家村里出来的人有一种特别的修养和气度,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成绩大都非常优秀。这样一来,七家村在济南闻名遐迩,人们都愿意搬来居住。村子又向西、向南扩展,入住的人家达到了一百余户。
抗日战争爆发后,救亡歌曲在七家村广为传唱,人们热烈地谈论着如何打日本人,相互传播某某人去了大后方、某某人去了延安的消息。济南沦陷时,村里留下的人多半是老弱病残和小孩。这是七家村居民的第一次大分散。
 抗战胜利后,迁到后方去的原七家村住户多数陆陆续续地搬了回来。村子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气。这是七家村的第二次大变迁。村里的住户从事其它行业的有所增多,但做教师的仍居首位,其中济南师范毕业生最多。直到全国解放后,七家村没有大的变化。
1958年夏,“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兴起。七家村居民奉令拆迁,分散到济南市四面八方,七家村所在地由山东省农业厅使用。这是七家村居民的第三次大搬迁。从此以后,这个著名的教育村落再也存在了。
原七家村一带现在高楼林立,旧时风貌已经荡然无存。偶尔还有外地或国外的游子重返故地,但是几乎没有任何遗迹可以供他们凭吊。他们只能看着那些高楼大厦,让自己的思绪飞扬,去追忆当年七家村的景象,以寄托对往昔岁月的怀想。
 
   摘自2002年10月4日星期五的《济南时报》
热点链接
版权: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丹桂路2011号  信箱:jnygzscc@126.com 邮政编码:250307 联系电话:87207750 鲁ICP备050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