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师范学校建制沿革
(1902——2002)
济南师范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1902年10月(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山东大学堂附设师范馆,山东省最早的师范学校由此诞生。校址设于当时的贡院内,师范馆监督事(校长)为候补道台方燕年。师范馆即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的前身。
1903年9月,师范馆改名为山东全省师范学堂。1904年6月学校迁至铁狮峰下的泺源书院(即泉城路中段省统计局院内)。历任监督事为方燕年、李凤年、李经湘、武玉润、唐宝谔、周学渊、杨耀林、刘棣蔚和李豫同。
1909年12月,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山东优级师范学堂,设文理等科,分为一、二、三、四类,学制五年。毕业生进京复试合格者可为举人,最优者为国子监博士加五品衔。学堂监督事先后由李豫同、周洪藻、王讷、赵正印和马荫棠出任。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山东优级师范学堂于1912年5月改名为山东高等师范学校,设外语、理化、博物和史地四个部,与当时的北京、南京和武汉三处高等师范学校并称全国四大师范学府。徐鸿策和鞠思敏先后出任校长。
1914年8月,山东高等师范学校奉命停办,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鞠思敏、于明信、王祝晨、李鉴绅、蔡自声、于国源和蔡自韶等先后出任校长。
1917年5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建立了北园分校,并下辖附小一、二部。
1934年8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于11月停办,大部分师生南迁。1938年初进入河南,山东中等学校的部分流亡师生在安阳赊旗镇成立山东联合中学。不久,迁至湖北郧阳、均县一带,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整编为国立湖北中学,郧阳校本部为中学部,均县分校为师范部。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这所流亡学校奉命西迁,1939年3月初抵达川北梓潼,改编为国立第六中学第一分校。学校的经费、设施、人员、招生和教学计划等,均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直接掌管。1942年春,梓潼国立第六中学一分校改名为“国立梓潼师范学校”,1948年7月停办。
1938年秋,日伪当局在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原址重新招生。徐鸿策、徐昌言和贾子厚先后出任校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接收了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张彦升出任校长。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以袁驼为首的军管会文教部工作小组进驻省立济南师范学校,进行接管和复校工作,王俊千出任校长,袁驼任党支部书记。10月,学校迁至经四路小纬六路的向村中学及经五路小纬六路的“遗族”中学。
1949年8月,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与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合并,改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并迁至今校址。济南乡村师范学校与历城简师及各临中的农师班合并,改称济南第二师范学校。
1950年8月,济南第二师范学校并入,成立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该校名沿用至今。
解放后,学校历任校长为:王俊千、张秀珩、崇沁、于云亭、许宝笃、肖道军、刘仁、林金枝、宋乐兴和张春常;历任党支部、党总支书或常委记为:袁驼、崇沁、刘培园、许宝笃、于修正、李伟秀、姚毅夫、彦玲、陈建颖、冯建成、王中午、王玉岭、孟献忠、王汉锦和李秋毅。
1969年,“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师范教育一度停办,改招中学生。
1973年,学校恢复招收师范生。
1975年,济南四十九中(今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幼师班并入,1980年9月迁出。
1980年9月,济南师范专科学校由济南师范学校代办,1982年迁出。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建立艺术部。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济南师范学校成为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全国试点学校。
1999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招收学生全部为五年一贯制大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