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师范学校创立的山东之最
济南师范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其中有许多方面堪称济南乃至全省全国之最。
1902年10月,山东大学堂附设师范馆,馆址在济南贡院,这便是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的前身。山东大学堂师范馆是山东省第一所师范学府,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学府之一,它的创立,标志着山东师范教育的发端。
1903年9月,山东大学堂师范馆改名为山东全省师范学堂。秋,山东全省师范学堂外派学生深造,其中去日本弘文书院的50名学生是清末山东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留学生。
1904年8月,山东全省师范学堂设立附属小学堂,此为山东省立小学创办之始。
1905年至1907年期间,山东留日学生有53人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其中山东大学堂师范馆和山东全省师范学堂的留日学生最多。
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山东全省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为了培养体育师资,山东全省优级师范学堂在全省率先设置体育专修科,学制两年。
1912年,山东全省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与当时的北京、南京、和武汉三处高等师范学校并称全国四大高等师范学府。
1914年,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蓬勃而起,曾经担任省立一师校长的鞠思敏(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毕业生)、于明信(山东大学堂师范馆毕业生)、王祝晨(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毕业生)积极响应,他们出版月刊《文化新介绍》,此为山东刊行白话文及应用新式标点之始。王祝晨在任省立一师校长期间,力倡新文化,积极推行白话文教学,他编写的白话文《文学评论》是山东最早的白话文本。
1918年至1921年,王尽美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6月8日,由省立一师学生会自筹经费并由学生担任编辑的进步刊物《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周刊》(原件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创刊,王尽美等任主编。宗旨是“唤醒同胞,协心戮力以救亡”。发刊后,在省内外造成很大影响,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好评,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鞭挞北京政府卖国投降政策,唤起民众奋起救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0年9月,经过王尽美等人的共同努力,“济南康米尼斯特(共产主义)学会成立”,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
1920年10月1日,省立一师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了进步刊物《泺源新刊》。《泺源新刊》由自治会评议部和执行部委员王尽美等30余人负责编辑,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揭露社会陋习,批评旧教育,倡导教育改革为主要内容。撰稿人多为励新学会的成员。刊物出至1921年6月第40期,深受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1920年11月,王尽美等人在济南成立“励新学会”,成员有许多是省立一师的学生。他们创办了会刊《励新》半月刊(原件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王尽美任编辑主任。《励新》半月刊是山东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该刊以宣传新思潮、介绍新文化、揭露社会黑暗、主张社会改革、倡导民众教育为内容。“励新学会”是20年代前期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热潮中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励新》半月刊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一起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1921年初,经过王尽美等人的积极努力,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励新学会”的基础上秘密诞生,这个小组是山东党组织的发端。1921年7月,省立一师优秀学生王尽美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去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3年3月,在王尽美的帮助下,省立一师成立了以庄龙甲为书记的地下党支部,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成立地下党支部的学校。
1934年8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1950年,济南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科招生,这是建国后山东省培养幼教师资的开始。
1987年,济南师范学校在山东省同类学校中第一批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师范学校称号。
1992年,济南师范学校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培养大专学历小学教师的全国试点学校,开始了山东最早的“小教大专”试验工作。
1999年,济南师范学校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成为山东省同类学校中最早完成由中师向五年制师范过渡的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