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母校 感谢老师
陈 莉
我是济南师范6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师范学校学习的三年,正值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决定了当时济南师范的办学走向:支援三秋、生产救灾几乎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每学期我们都要拿出至少半月的时间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接受教育,锻炼心志,解决温饱。这对一个城市的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记得一入学,我们就赶上了修卧虎山水库。全校师生齐上阵、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好在有大炼钢铁的底子,我肩能挑担,手能提篮,不怕吃苦。因为我年龄小,有那么一点特长,被选送到与山东大学、山东艺专联合组成的文艺宣传队。我们自编自演,说唱水库建设中涌现的好人好事。我们说快板,喊号子,表演凤阳花鼓,边唱边帮同学拥车,边喊边助同学拉崖,在大坝上跑上跑下。喉咙喊哑了,脚板磨出泡了,没有人叫苦。学校出色地完成了大坝的土方任务。
为了解决师生的温饱,老师带我们冒风雪往返几十里步行到港沟公社背白菜,到黄河公社捡农民刨剩的地瓜,薅萝卜苗,拾菜叶。在党家庄、小金庄的瓜地里,菜园里,我们学会了翻地、施肥、打杈、薅草、挑水。长期在户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我们了解了社会,懂得了“粒粒皆辛苦”,锻炼了心志,加深了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
为了不耽误学习,我们白天“战斗在田间地头”,晚上在峨眉山顶的破庙里“熬油油”。灰暗的油灯下,莫泽丰、徐绍贤、高荆这些名师不顾疲劳,满怀深情地给我们上课。我们总能趴在被窝卷上,认真完成作业。记得一天晚上,我班部分男生没写作业到庄子里去看电影《追鱼》。教几何的莫老师非常生气,等到他们回来,他激动地说:本来上课的时间就不够,抓紧学都难以完成任务,你们不做作业就跑出去“追鱼、追虾”,简直是自暴自弃!师范、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你们是学高了,还是身正了,这样出去岂不误人子弟……莫老师痛心疾首,那样子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时生活艰苦,同学们填不饱肚子,学校想方设法调剂生活,还是有不少人缺乏营养得了水肿病。但是,大家精神上富有。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开启了我们的智慧;每日午饭前的读报广播,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国家大事;早上跑操,列队唱歌,步伐整齐地步入餐厅,反映了我们良好的精神面貌。《红岩》等优秀作品报告会,毛主席诗词朗诵演唱会,自编自演的话剧《把一切献给党》、《王若飞在狱中》、大联唱《教师之歌》在校园内、在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参与这些活动,使我们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能力。
名师的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校训的激励,丰富的社会实践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艰苦的环境使我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养成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格;优质的教学、丰富的校园生活增长了我们的智慧和才干。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才有了今天改革开放下我们事业的发展。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不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遇到什么挫折,我对党、对教育事业始终忠诚不渝。用自己的行动、业绩向母校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教孩子几年,要为他和他们的家庭负责几十年,为国家民族负责几百年”的理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促使我无论在哪一所学校,哪一个岗位都能竭忠尽智、恪尽职守,总能满怀激情地以崭新的姿态破陈规,闯新路,执著追求。孜孜以求祖国富强,社会文明,事业成功,人才辈出;追求学业造诣日益深的欢欣,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五路小学校舍旧貌换新颜,教育教学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成为我省首批规范化学校,保持了十四年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的荣誉……被定为国家级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被省内有关人士誉为:山东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被教育部有关领导、专家誉为: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先锋,“教改的百花园,成才的摇篮”。我本人也先后获得“泉城园丁”、市优秀党员、省“三八”红旗手、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获得了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光荣地出席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受到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还作为省优秀教师,市杰出妇女代表出访港澳台、日本、朝鲜、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人大主席团成员。每想到这些,我总会产生感恩的思想,应该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老师教诲!
今年时逢母校百年华诞,我也进入花甲之年,已从经五路小学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对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驱使我继续“笔耕墨种,劳作不息”、用心血、智慧浇注学生的心灵。我将继续通过自己人格的力量,知识的乳汁,甘为人梯、兴教育人。努力开创双语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中西合璧的民办教育新园地。躬身实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全幸福地度过自己一生打好基础。无愧莘莘学子,无愧伟大时代,无愧历史使命!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使我们拥有事业,积极进取,务实创新让我们拥有未来。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再次由衷地道一声“感谢母校,感谢老师”!
(原载2002年10月14日《现代教育导报》。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十四级二班学生,曾任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校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报道她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