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原来都是天使,因为折断了翅膀才坠落到人间,而您就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这是在2008年的教师节前夕,一位几近失明的学生用盲人电脑读屏软件给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瑞芳老师发的一封题目为“献给重塑天使的人”的信。
让幼童种豆苗、卖豆苗
1986年,常瑞芳开始参加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反而创新性更强了,多年的经验让她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她精心研究的“每周精送”、“案例分析课”、“换场景授课”等常常作为校教学工作的亮点。
在幼童教育中,常瑞芳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让孩子深入大自然。她说,现在的孩子平时不爱吃玉米、豆类、花生,是因为他们对这些食物没有亲身的认识和体验。应该让孩子去采摘、认识这些农作物,鼓励孩子种豆苗,让孩子自己体会豆苗的生长过程。
她还鼓励幼儿在园内摆摊,向家长销售豆苗,通过卖豆苗得到的收入教孩子加减法。“整个过程除包含数学概念外,孩子们还能学会合作、分享,一个豆苗就能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相互整合,还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体验的机会。”
整理小柜格,让幼童主动参与
在常瑞芳的幼教理念中,她始终认为鼓励幼儿独立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所以她尝试着让教师整理改为幼儿自己整理。
但接下来的情况有点出乎意料,原以为是给孩子们一个锻炼的机会,但幼儿却极不给她面子,衣服、书包、彩笔、纸张等常常是乱作一团。她开始困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她开始尝试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先发现问题,如他们在换衣服时,由于柜格非常乱,有的找不到背心了,有的袜子不见了。他们嚷成一团,只得请老师一个一个帮忙找,结果错过了看动画片的时间。于是她抓住机会与幼儿一起讨论:“你们找不到衣服耽误了看动画片,心里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找不到衣服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教育方法让孩子们的柜格逐渐变得整整齐齐。
孩子的心灵是教育的圣地
要教会学生理智地、充满感情地、负责任地生活。这是常瑞芳定下的座右铭。在教学中,她鼓励孩子走进大自然,提高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在生活中,她也有一些小情趣,打太极、挖野菜、喝泉水、看小书。读书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苏霍姆林斯基、马斯洛等教育家的著作是她的最爱,同时,她时常送书给自己的学生。有时给学生一个特级教师优秀案例;有时给学生一句教育名言如“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马克斯·范梅南)、“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苏霍姆林斯基)等,有时选一本好书让学生阅读交流心得。多年以后,很多学生给她打电话:“当时听不懂这些话的含义,慢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明白了常老师的苦心。”
“教育无小事,教育孩子就需要从这些小事中慢慢渗透,一点一滴渗入学生的脑海,积小成大,慢慢影响学生的一生。”常瑞芳说,孩子的心灵是教育的圣地,应该由智慧和善良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