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申报

成果申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成果申报 >> 正文

成果总结报告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2-01-29)

“四位一体、理实融合、贯通培养的卓越幼儿园教师

长学制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一、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成果建设背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大学化趋势日趋明显。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OECD国家的幼儿园教师都达到了本科水平,其中苏格兰和丹麦已达到100%,瑞士也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幼教本科以上学历。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日益提高,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研究生层次的学历要求。比如,法国为提高师资水平,自2010-2011学年开始,将幼儿园新教师的学历起点提高至硕士层次(周琴、苟顺明,2012)。波兰硕士学位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占比甚至已经达到87.59%。幼儿园教师学历大学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一系列国家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学前教育逐渐拉开了改革发展的大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的教师占比超过75%,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教师占比不足25%,而同等普及水平的世界其他国家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已经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难以兼顾。中专以及专科学历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较差,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高师培养的本科生因年龄较大、身体可塑性较差,再加上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等培养传统的影响,导致其专业技能相对薄弱,难以胜任幼儿园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之需。

在此背景下,201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齐鲁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试点,以学制改革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索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二)改革的意义

1.以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为核心导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园师资培养规律,中专阶段和本科阶段协同培养,着力解决困扰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低、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难以有效融合的现实困境。

2.以学制改革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丰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培养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卓越幼儿园师资的实践路径。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幼教师资“沉不下”“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

(2)解决了高中起点生源基本素质难以适应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

(3)解决了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融合的问题。

(4)解决了幼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协同育人机制缺失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延长学制、提高层次

依据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需求和学前教育师资成长规律,前移培养起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初中生源艺体技能培养潜力,同时发挥合作培养院校人才培养经验优势,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涵养理论素养、提升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四位一体、理实融合、贯通培养”的长学制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19D5

2.一体设计、分段培养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主动对接幼儿园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培养的“三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一体设计”指围绕卓越幼儿园师资培养目标,一体化设计贯通七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分段培养”指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前三后四”两个阶段,充分挖掘传统中师专业技能培养优势和本科师范院校理论教学专长,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前三年为中专阶段,在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完成,发挥初中起点学生身体可塑性强的特点和传统中师学校专业技能培养优势,侧重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后四年为本科阶段,在齐鲁师范学院完成,在持续推进专业技能练习的基础上,发挥本科院校专业理论教学优势,侧重于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本着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理实融合、突出实践

实践是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项目依据教育部卓越幼师培养要求,发挥学校附属幼教集团优势,以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平台,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坚持培养过程一体化设计,创立“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的七年三个培养阶段,有序开展“专业认知、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积极构建贯通全程的“一体三段六步式”实践教学模式,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4.打通界限、优选师资

教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合作院校由主管领导组成项目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调配双方最优秀的教师参与项目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见实习资源开发以及相关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度交流、合作,有力地保障了师资队伍素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四位一体、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多方育人合力,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充分发挥济南市政府统筹协调功能,济南幼高专和齐鲁师范学院近 70 年幼儿园教师培养经验优势,以及实践基地幼儿园的实践经验优势,按照“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彰显特色、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为中心,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成长路径,协同攻关,构建了“UUGK”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第一个“U”是University,即济南幼高专;第二个“U”也是University,即齐鲁师范学院;“G”是Government,即济南市人民政府;“K”是Kindergarten,即实践基地幼儿园)(见下图),实现育人机制的创新,保障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F941


“UUGK”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三、主要创新点

(一)以学制改革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主要通过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和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等模式来完成,缺少初中起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制度的空缺。2013年,我校联合齐鲁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形成了完整的长学制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填补了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这一制度空白,《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本项目通过前移人才培养起点,延长培养周期,发挥长学制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专业思想,降低了人才流失率;充分挖掘初中生源艺体技能可塑性优势,利用学生艺体技能黄金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高师本科院校在专业理论教育方面的优势提升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实现了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双线提升,较好地解决了幼儿园师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课程建设,开发“三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和幼儿园师资内在成长规律,基于“一体设计、理实融合”的课程设计理念,对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由“文化素养、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三平台和“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践实训课、拓展延伸课”五模块组成的德技并修、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

3ECA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模式创新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突出实践教学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保教实践技能,构建了贯穿培养全程的“一体三段六步式”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培养过程一体化设计,课程标准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工作要求,实习实训对接工作任务,考核评价对接工作标准,明确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三大核心培养阶段。以学校附属幼教集团为实践培养主阵地,以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优质集群为广阔平台,优质可控的实践培养基地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难以接触岗位核心工作,只能作为简单劳动力补充的弊端,真正做到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科学有序开展“专业认知、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 六个步骤,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实现育人机制创新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挖掘师范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各自人才培养优势,吸收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形成专科院校、本科院校、政府和幼儿园多方育人合力,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岗位工作人才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保障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

四、推广运用价值

(一)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幼教师资培养规律,以学制改革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形成一套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经验。

(二)构建了由“文化素养、教育理论、专业理论”三平台和“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践实训课、拓展延伸课”五模块组成的德技并修、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发挥贯通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为后续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形成了“一体三段六步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五、思考与展望

(一)试点院校应加强沟通合作

多年以来,我国中师教育和高师教育在人才培养职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和差异,中师教育更多地培养适合一线教育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师,而高师教育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研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理论研究人员。两者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项目试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中师比较积极而高师相对冷淡,难以深度沟通合作,影响了人才贯通培养的质量。围绕贯通培养人才需要,构建双向沟通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试点院校开展深度沟通、交流和合作,尤其应该围绕贯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衔接和培养质量考核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使初中毕业生避开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这一政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优秀生源的关注,生源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生源质量仍然不及高中学生整体生源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

(三)课程设置衔接不理想

现有“三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中,中专阶段的课程主要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为主,涉及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偏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有效的感知和体验,不利于专业情感的培育。从目前已经完成转段的学生情况来看,本科阶段专业技能课程课时不足问题突出,难以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持续性,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议中专阶段适当开设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及学前教育学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并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活动增加感性经验;本科阶段应该在保障专业技能课程学时的同时,通过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四)转段考核内容及方式需要继续改革

在一体设计、分段培养的过程中,转段考核方式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有转段考试内容过多地侧重于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测试,专业知识综合仍然是文化基础课程综合,难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而且,转段考试难度过低,考核标准过于宽泛,容易给学生造成对转段考试的错误理解,放松对学业的重视程度,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建议严格转段考试标准,适当增加考试难度,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保障人才培养质量。